2)第一百四十六章:小时候的味道_美食从白案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便开始用手掰黄瓜。

  这一步尤其重要!

  要记住千万不要用刀切。

 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拍黄瓜会比切黄瓜好吃?

  真要说,大多数人却是说不出个道理来。

  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某种心里错觉。

  其实这不是错觉,切的黄瓜周边切口比较均匀。

  因为拍碎的黄瓜中间会有更多的裂缝,接触蘸料的面积更大也更有利于挂汁儿。

  而用手掰开的黄瓜块儿也是这个道理。

  当然,扭也是一个道理。

  三两下,沉为就将黄瓜掰开,轻松无比。

  黄瓜被拍碎之后,还是很好掰的。

  蒜末、盐、白糖、生抽、醋、辣椒油等调料加入拌均匀。

  酸辣脆爽开胃无比的拍黄瓜便完成了。

  这时候的五花肉也已经煮好了。

  相比起最开始的那一大块儿,现在的五花肉几乎是缩水了一大圈!

  锅:我没偷吃!

  沉为当然知道不是锅偷吃了,而是这东西煮出来就是这样子。

  将煮好的五花肉切成二点五毫米左右的薄片。

  兰州拉面师傅看了直摇头,表示你这也太LOW了。

  当然不是沉为不能切得更薄,切得薄并不能就一定代表更好吃,切得合适才是最好的。

  再薄一点吃起来就不过瘾,厚一点吃起来就腻人。

  所以这个厚度是刚刚好。

  绿油油的蒜苗斜切,这与拍黄瓜同理。

  是为了让它的创伤面积更大,也更利于出香味儿。

  锅里下油,将切成大片大片的五花肉下入用热油爆一会儿。

  切得不薄不厚的五花肉却是大片儿的,甫一与热油接触,立马便被烫得卷了起来。

  周边儿上扬,中间凹陷,形成一个类似灯盏的半圆型样式。

  这在厨界被称为灯盏窝,可以说是回锅肉的灵魂所在!

  回锅肉是一道起源于蜀州农村地区的传统家常菜式,在古时又被称油爆锅。

  菜如其名,就是得用油多爆一会儿,才能好吃起来,才能香翻天。

  豆瓣酱、甜面酱下入,给白白的肉片染个色,也是为了去除它的油腻,使得回锅肉这道菜有了回甘。

  酱油、一点点醋,然后将切好的辣椒丢进去炒一会儿。

  之后便是重头戏——蒜苗。

  蒜苗入锅的时候呢,先放下边儿的那一截蒜苗头,蒜苗叶子则是后入。

  这是为了防止蒜苗叶子被炒得过头了。

  回锅肉被誉为川菜之首,川菜之化身,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并不复杂,难度也不高,在川渝地区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做。

  另外呢,一道菜要想成为所属菜系的代表,本身必须具备深厚的积淀底蕴。

  唯有如此,这道菜才能承载起“菜系代表”的身份。

  回锅肉便有着渊源的历史,其菜肴本身的积淀深厚。

  传说古时候需要用“二刀肉”来祭祀,祭祀完事后猪肉就凉了。

  平民百姓总不能像帝王和大户人家那样或燔烧或灌注或瘗埋处理了,于是人们就想到用蒜苗和辣椒将它回锅爆炒。

  这是“回锅”二字的由来。

  而肉片在爆炒之后变成了半卷的肉片,四周微卷,这时再下郫县豆瓣、甜面酱,简直是美味无比!

  虽然之后鬼神不用祭祀了,但回锅肉这一美味菜肴却被保留了下来,也成为川菜中家常菜肴的代表之一。

  翻炒一阵之后,便起锅装盘,油汪汪亮晶晶的回锅肉在青蒜苗和红椒搭配下格外诱人。

  蒜苗回锅肉,可以说是川人小时候的味道,只有真正吃过的人才知道,能给你香得有多迷湖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1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